2022年度回顾 | 迈向广阔的思想“中间”

 

2022年初,刚刚在2021年庆祝了十周年的北京中间美术馆站在又一起点上,满怀憧憬地开启新的篇章。在“希望的原理”展览2月27日闭幕之前,我们有条不紊地开展了数场线上线下并行的对谈与工作坊活动,尽可能将展览探讨的议题引向深远处。3月3日,我们将馆内上一年度的研究成果带向宁波的假杂志开春书会。总结工作告一段落的同时,新一年的展览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

 

3月26日,中间美术馆首次迎来三展同时开幕的盛况:“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约翰·沃克与袁运生在美国”与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月之边缘,日出的两种速度”。三场主题展览。随后,我们从展览出发,策划了一系列面对不同受众的学术和公共教育活动,包括绘画材料工作坊、摄影座谈会等,让美术馆充盈着蓬勃的活力与朝气。5月,我们开始推出线上看展系列回顾视频,力图通过对展厅现场的影像记录与重现,在时代环境的挤压下为展览开辟新的线上观众。6月23日,中间思想频道展览“笔记——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在798艺术区开幕,由美术馆支持的两位青年策展人参与策划的画廊周北京2022主单元特展“交叉的宣叙调”也随即唱响了艺术“共享”的高歌。8月20日,“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20世纪20-80年代摄影的人文实践”展览开幕,向观众呈现了六十年间近150位摄影师(包含佚名)的400多件摄影作品与近100件文献,并将延续至明年2月12日。9月9日,由北京中间艺术基金会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和中欧商学院联合主办的“藏画的信封:神来与之笔——赵文量与杨雨澍1970年代作品展”在中欧北京凹凸空间开幕,再次挖掘赵文量杨雨澍两位先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深藏不示人”的作品,从中选取一组创作于1970年代的精彩之作,在时隔近半个世纪后将它们呈现出来,令人唏嘘又感慨艺术和精神超越时空的恒久之力。12月9日,与斯洛文尼亚大使馆联合举办的“北京对话”系列活动成功开启,斯洛文尼亚的哲学家与社会理论家阿伦卡·祖潘契奇教授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赵京华教授精彩的对话和思想激荡为曲折而始终默默前进的2022年拉下了帷幕。

 

回望2022年,我们一共举办了6个主题展览,在馆内外为观众带来了34场高品质的学术与公共教育活动,产出了3本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参加了3场书展活动。长期不确定、不可控的阻力无法影响思考的活跃,而且驱使着我们不断挖掘更加贴近现实的研究路径,尝试探索灵活多元的互动形式,发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中间声音。非常感谢各位朋友与观众一直以来对中间美术馆的支持与关爱,在崭新的一年里,我们期待更多朋友的到来,祝大家新年快乐!

 

主题展览

 

2022年3月26日-2022年8月7日

“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

地点:中间美术馆1&2层

 

 

“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展首次全面地梳理并呈现当代艺术家王友身跨越30余年的艺术实验与实践。展览以“从去意义到无意义”与“从图像处理到图像消失”两个角度切入,通过串联他的40多组作品,充分地表现贯穿其创作始终的社会议题与个人关切,以及艺术家围绕这些议题而进行的丰富且开阔的媒介和形式探索。

 

2022年3月26日-2022年8月7日

“约翰·沃克与袁运生在美国”

地点:中间美术馆3层

 

 

“约翰·沃克与袁运生在美国”小型陈列展聚焦于两位长期和北京中间艺术基金会保持互动的艺术家——约翰·沃克与袁运生。创作生涯横跨近60余年的两位艺术大家在作品中使用表现主义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各自向我们展现了冷战时期在全球两个迥异的意识形态结构中生长出来的艺术史脉络之侧影。

 

2022年3月26日-2022年8月7日

“月之边缘,日出的两种速度”

地点: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

 

 

“月之边缘,日出的两种速度”由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周翊主持,艺术家苗妙策展。作为中间艺术基金会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长期项目之一,中间美术馆邀请年轻艺术家来近距离重新发现和探索“无名画会”两位重要艺术家——赵文量与杨雨澍先生的创作,旨在连接不同代际的艺术家,并希望他们能够互相启发。

 

2022年6月23日-2022年7月24日

“笔记——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

地点:中间思想频道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A08楼

 

 

“笔记——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展是继“巨浪与余音”展之后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的新篇章,通过展示艺术家、策展人与学者的话语、笔记、图像、文件、档案和作品,回顾了中国知识界与艺术界在世纪之交的思考与走向。

 

2022年8月20日-2022年12月25日

“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20世纪20-80年代摄影的人文实践”

地点:中间美术馆

 

 

“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20世纪20—80年代摄影的人文实践”是中间美术馆对中国当代艺术历史进行研究与梳理的最新展。展览呈现了六十年间近150位摄影师(包含佚名)的400多件摄影作品与近100件文献,以五个分议题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摄影实践进行描述与展现,分别为“现实主义屋檐下的花与草”、“战时现实主义的多重镜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海市蜃楼”与“现实主义与现实中的人”。

 

2022年9月9日-2022年10月30日

“藏画的信封:神来与之笔——赵文量与杨雨澍1970年代作品展”

地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园3层凹凸空间

 

 

“藏画的信封:神来与之笔——赵文量与杨雨澍1970年代作品展”由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的学术委员之一冯兮策划,挖掘赵文量与杨雨澍两位先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深藏不示人”的作品,从中选取一组创作于1970年代的精彩之作,在时隔近半个世纪后将它们呈现出来,令人唏嘘又感慨艺术和精神超越时空的恒久之力。

 

线上特别项目

 

中间声音 · 何为中间?——中间艺术区的规划与发展

中间美术馆邀请中间艺术基金会执行理事黄晓华先生与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隋建国老师展开对谈,一同回顾中间艺术区的起点和初心,以及彼时在多方考察、深思熟虑后对于“当代美术馆”应当呈现的样态之设想。

 

中间声音 · 读《希望的原理——一个思考未来的展览》

艺术家贾淳就“希望的原理”展览及其总策划之一卢迎华馆长所著策展文章进行分析与思考,借文章所描绘的、弥漫着失望与无能为力的世界图景,来直面我们当下看似“安全”实则危机重重、急需行动的现实,并对身处其中的我们在行动上的惰性作出反思。

 

Afterall 展览史系列 · 书友会

为加深本土观众对“Afterall展览史系列”丛书的理解,突出其中关注的展览事件与我们当下的相关性,中间美术馆特别邀请了赵惠宇、何伊宁、黄文珑、聂小依和万丰五位青年研究者、策展人分别针对展览史系列中的不同书目撰写读书笔记。

 

清洗 “文化符码” 艺术项目

在“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展期内,中间美术馆持续征集观众与“文化符码”有关的图片并加入到艺术家王友身的清洗“文化符码”艺术项目中,通过观众提供照片的内容完成其“观念的介入”,将作者、作品、观众的界限模糊,共同成为艺术家作品实施与完成的一部分。

 

“给生活加个滤镜” 门票集影活动

在“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展览期间,观众可使用门票在展馆内拍摄场景,并在笔记中写下观展发布在小红书上,即有机会获得中间美术馆的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月之边缘,日出的两种速度》

 

本书为“月之边缘,日出的两种速度”展览同名画册,该展近距离地重新发现和探索“无名画会”的两位重要艺术家——赵文量与杨雨澍先生的创作,旨在连接不同代际的艺术家,并希望他们能够互相启发。这本画册包含了此次展览的部分作品图片和两位主持、策展人的前言,并以报纸的插页设计重现了策展人苗妙翻开画作的动情瞬间。

 

 

《笔记——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

 

“笔记——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展览是继“巨浪与余音”展之后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的新篇章。展览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呈现出世纪之交艺术界和知识界对这一历史段落的回应。我们将展览内所涉及的这些话语、笔记、图像、文件、档案和作品编制成1册读本合集和1本作品集,为当下我们反思20世纪中对于未来的设想与规划提供些许参考和依傍。

 

 

《藏画的信封——神来与之笔》

 

本书为“藏画的信封:神来与之笔——赵文量与杨雨澍1970年代作品展”的同名画册,以展览视觉为阅读线索,完整展现了展厅现场与六十余幅赵文量、杨雨澍的高清纸本画作。我们在画册中将艺术家画作背后的文字和保存作品的包装信封作为作品的一部分和补充,以图文并行的方式深入还原两位艺术家在70年代创作时的背景环境与他们的所思所想。

 

馆外活动

 

 

1. 3月4日-3月6日,中间美术馆参与假杂志2022开春书会,为宁波的朋友们呈现馆内研究成果和特别单元“巨浪与余音——张蔷《绘画新潮》书中艺术小组成员情况表”。

 

2. 6月23日,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担任画廊周北京的主题论坛“河流交汇处”嘉宾,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兼CEO田霏宇、英国泰特美术馆大中华区副策展人李佳桓以及观察员张艺川、邹嘉澍、黄文珑和张南昭,分享了关于“共享”的理解,强调了对自我艺术史、自我历史脉络、思想脉络的认知在全球对话和交流中的重要性。

 

3. 7月2日,中间美术馆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开影像艺术交流活动,在UCCA报告厅呈现“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展览纪录片《旅程》,并在映后邀请艺术家王友身、策展人卢迎华和导演张自立进行影片交流对谈。

 

4. 7月28-7月31日,中间美术馆联合AP Project在第七届abC艺术书展举办“笔记——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展览研究成果发布会,并在现场展现包括《希望的原理》等多本馆内研究成果。

 

5. 8月13日,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受邀讲授《中国GLAM公开课》第一百零八课《谈美术馆的灵魂》,以中间美术馆的实践为例,谈美术馆作为一种当代文化实践的形式与方法,展现艺术机构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主体的可能性。

 

馆内活动

 

 

1. 1月15日 《“希望的原理”对话:Xper.Xr——黑暗中的噪音》,刘文栋、李蔼德

 

2. 1月19日 《“希望的原理”对话:方天宇、梁丑娃——虚拟疆域中的真实记录》,方天宇、梁丑娃

 

3. 2月20日 《“希望的原理”对话:新书发布——〈春天来临的方式〉,遇见旧神和新英雄》,顾适、凌晨、吴霜、修新羽;策展人周博雅导览

 

4. 2月27日 “希望的原理”闭幕主题演讲《我们的明天》,韩松

 

5. 4月2日 《绘画状态与方法——基于赵文量与杨雨澍的创作观察》,苗妙、周翊

 

6. 4月16日 《早期观念摄影实践——从1986年的中央美术学院学生摄影协会谈起》,毕建锋、陈淑霞、洪浩、王虎、王友身、闻丹青

 

7. 4月23日艺术家苗妙导览;绘画材料工作坊《媒介与肌理——基于约翰·沃克与袁运生的绘画创作》,苗妙

 

8. 7月10日资深艺评人王薇特邀导览;“新闻冲击波”圆桌对谈,王颖、刘鹤、赵维、王友身

 

9. 7月24日艺术家王友身导览;摄影工作坊《自媒体时代下的美术馆拍摄》,卢北峰、王友身

 

10. 8月6日《也谈“作为方法的华南”:从民族志研究到策展实践》,陈晓阳

 

11. 8月7日“清洗文化符码”艺术项目回顾,毕建锋、陈淑霞、洪浩、刘庆和、王虎、王友身;座谈会《观念表述——从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观念艺术实验》,王鲁炎、王友身、刘鼎;展览纪录片《旅程》放映及映后谈,王友身、张自立

 

12. 8月21日 “中国作为问题”学术工作坊《再谈“文学性”:诗学、历史与人》,洪子城、钱理群、黄子平、吴晓东、倪文尖、毛尖、姜涛、张莉、卢迎华、倪咏娟、黄文倩、王晓平、金理、李国华、袁一丹、李松睿、李浴洋

 

13. 9月11日《春消息——从1970年代末摄影中的诗与思想谈起》,凌飞、王苗、闻丹青;策展人周邓燕导览;英文工作坊《如何完善展签——提升观众沉浸感、减少损害的策略》,吴瑚

 

14. 9月24日摄影工作坊《解码150位摄影家(1)》,翟霖峰;收藏家翟霖峰特邀导览;《时空维度——“现实”的观念与语言》,蔡涛、何小特、李松睿

 

15. 10月23日摄影工作坊《解码150位摄影家(2)》,石志民、周邓燕;志愿者王眸特邀导览;《再造世界——现实主义在今天的可能》,鲍昆、冷霜、刘鼎、周瓒

 

16. 11月12日摄影工作坊《解码150位摄影家(3)》;媒体编辑人崔钊特邀导览;“中国作为问题”学术活动《历史缝隙中的寻常百姓——幺书仪〈寻常百姓家〉研讨会》,幺书仪、黄子平、夏晓虹、杨联芬、李际宁、贺照田、贺桂梅、周瓒、陈均、黄文倩、袁一丹、李浴洋、吴丹鸿、卢迎华、石岩

 

17. 12月9日北京对话系列讲座《阴谋论——我们时代的神经官能症》,苏岚、阿伦卡·祖潘契奇、赵京华

 

撰文:方铭玉

编辑:朱雅楠

海报:luomantic / 姚艺廷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up Drag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