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回顾|“希望的原理”开幕演讲与策展人导览

10月16日,经过数月的紧张筹备与工作,美术馆迎来了暑期维修升级后的第一个新展览“希望的原理”。“希望的原理”是一个思考、想象、召唤和争得“未来”的展览。展览包含国内与国际共三十一位艺术家/团体和文化创作者的实践。他们带着自我反思的视角,回应政治话语、科技意识形态、资本力量,以及沉浮的现实对未来想象的劫持和对理想主义的囚禁。展览着力于拓展希望的重重光谱,唤起人直面现实的勇气。中间实践的“Afterall展览史系列与它的世界”也同期开幕,展出伦敦圣马丁学院的“Afterall展览史系列”近十年来的研究出版。开展当天,虽气温骤降,但开幕现场的气氛高涨!

今年是中间美术馆开馆的第十年,我们在此特别感谢诸位好友对于中间美术馆的厚爱与支持。我们感谢所有参展艺术家、借展的个人与机构。我们也感谢北京中间艺术基金会,基金会理事们对美术馆的持续的保障,对专业工作的尊重和毫无保留的支持,这是一个艺术机构生命能量的基本原理。

开幕现场

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在开幕活动中提及项目开启的初衷,即在文化研究领域正在发展的批判未来学,其中的许多视角与方法或可以帮助我们超越当下的思想困境。在展览开幕讲座中,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中文系王晓明教授指出从中国早期的现代思想出发,来帮助今人重新思考未来。他将中国现代思想的起点推至1840-1940年代,含括了龚自珍/魏源、曾国藩/胡林翼/王韬、康有为/严复、陈独秀/鲁迅等四代文化人,从“三千年未遇之变局”“野蛮世界”“社会主义”“新民”“大同”这五个脉络梳理近百年前文化人对未来的思考。总策划之一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主任罗小茗老师提出发问,今天构想未来为什么如此困难,未来的坐标在哪里,困境的结构性因素又是什么?讨论这些的前提是需要认识个体的局限性,不能惟目标导向地追求一个确切的完美结局,我们更需要的是,把不安与不确定组织到对于未来的想象当中。

开幕讲座

导览

此外,中间实践“Afterall展览史系列与它的世界”策展人黄文珑与周博雅也向观众介绍了伦敦圣马丁学院的“Afterall展览史系列”的出版历史,并通过“为何展览”“艺术全球化?”“当艺术面向公众”这三个板块来阐释过去十年间“Afterall展览史系列”的持续工作。

展览开幕后,我们会继续组织讲座与活动展开讨论,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编辑:黄文珑
微信排版:闵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up Drag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