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状态与方法——基于赵文量与杨雨澍的创作观察

绘画状态与方法——基于赵文量与杨雨澍的创作观察

2022年4月2日,“绘画状态与方法——基于赵文量与杨雨澍的创作方法”对谈活动在北京中间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开展。此次活动邀请了北京中间艺术基金会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周翊,与策展人、艺术家苗妙围绕展览“月之边缘,日出的两种速度”展开讨论。作为展览的策展人和中间美术馆驻地艺术家,苗妙分享了她的策展思路。周翊也讲述了赵文量与杨雨澍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带给他的触动与思考。本次对谈活动由中间美术馆助理策展人黄文珑主持,并有幸迎来艺术家杨雨澍先生及“无名画会”¹其他成员杜霞、李珊、张达安、张伟的加入。

 


活动现场嘉宾及观众

 

活动开始,黄文珑对此次的艺术家驻留项目做了简要概述与回顾:

 

“今天的对话是我们长期研究活动的另一个面向。从去年开始,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周翊陆续邀请年轻艺术家来近距离观看赵文量和杨雨澍的创作。苗妙是第一个参与我们驻留项目的艺术家。她在观看两位先生的创作后,策划了展览‘月之边缘,日出的两种速度’。今天的活动我们将聆听苗妙分享她作为艺术家和策展人的观察,以及她与项目发起人周翊的对话。我们当今的面貌与两位老先生的创作年代已大不相同,因此今天的对话和思考是横跨了不同的时代,通过回看当时来获得现今的一些启发。”

 

“两种速度”

 

苗妙通过讲述她策展思路的变化历程开启了本次的对谈。真诚的绘画状态和不拘一格的画面结构是苗妙在第一次接触到杨雨澍与赵文量的作品时最直观的感受。苗妙以“拆盲盒”的形式与一堆报纸包中的作品相遇,小心翼翼的拆开报纸,呈现在她眼前的是有别于“学院派”和“市场画” 的绘画。尽管画面结构并不是很完整,很多处于创作的“中间”阶段,甚至有些作品直接画于卡片包装纸上,但赵文量和杨雨澍所描绘的风景和场景流露出非常直接地和自然交流的绘画状态。“记录”和“草图”式的绘画方式和材料选择也使二人的作品显得纯粹与亲近,更像是一种随手而就的情感抒发。

 


“月之边缘,日出的两种速度”策展人 苗妙

 

与此同时,苗妙也感受到了这些作品所承载的时代张力。当一幅幅作品摊在打开的旧报纸上时,这些画作与报纸上的政治词汇形成强烈的反差,比如农业学大寨、毛主席的哲学著作等等与时代紧贴的话语。在以苏式写实主义绘画为主流的年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二位先生的作品为当时开辟了别样的风景。

 


存放于报纸中的赵文量与杨雨澍的作品

 


无题,赵文量,纸本油画,年代不详,10x17cm, 图为画作正反面

 

在大量地观看作品和反复推敲每一个笔触、用色和构图之后,苗妙提炼出了“两种速度”这一带有二元关系的展览概念。一方面是二位艺术家的绘画状态和他们所处时代的背离与矛盾,另一方面是今天的艺术家与二位先生当时的创作状态的对比。同时也有赵文量与杨雨澍二位先生创作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反复观看 – “日月星辰”

 

苗妙在展览前言中对选择“日月星辰”这一主题已作出过阐述,二位先生的作品主题内容丰富,作为绘画创作者的苗妙在反复观看了大量作品后提炼出了“日月星辰”这一主题,这也是最初打动她的画面。但在确定以此为切片去组织展览、呈现作品之前,苗妙的策展思路也经历了几轮的变换与启迪。当天借对谈的机会,苗妙向观众展示分析了展览无法涵盖的内容和作品。

 

出现在屏幕上的三两幅并置作品,尺幅精小别致,画面结构简单直接,但用色却考究真诚。苗妙长时间沉浸在大量的画作里,从这些元素中感受到了赵、杨二位先生“写生”的绘画状态和工作痕迹。然而二位先生并没有将这种“写生”的状态模式化,而是以一种自然、开放的态度去接纳不同的材料、主题、以及观看和绘画方式。

 


赵文量与杨雨澍的创作

 

也正是因为这种“写生”和“记录”的工作状态,二位先生的作品主题多样,包含了自然风景、场景、城市景观等,苗妙在二位的作品中遇见了角楼落日、星辰大海、西山和故城夕照。这些色彩、光照和构图在她的眼前交织纷呈。作为策展人的苗妙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精彩,最终决定以“日月星辰”连通两个不同的时代。

 


赵文量与杨雨澍的创作

 

从个人意识觉醒到情感抒发

 

在苗妙分享完自己的策展思路后,开始了与周翊的问答对谈。周翊表示参与到本次项目使他了解到一个与以往展览对于赵、杨二位先生以及 “无名画会”完全不同的叙事和风格。在他之前参观过的展览中,赵、杨的作品被叙述为那个年代的“先锋”和“个人意识”的觉醒。二位的作品被定位为在当时权威趋势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前身。因此,会将二位先生的画面风格与“印象派”去平行的看待。

 


北京中间艺术基金会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学术委员成员 周翊

 

但在近距离地接触了报纸包中的作品后发现,不同于有“叙事”的展览,这些作品的表达方式很直接,和感受有关。一种“难以言说”是任何线性的叙事方式无法概括的。周翊看到了“局限”,也在画面中的“日月星辰”里看到了情感的出口。在周翊看来,在那个不说感情的年代,这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当时的“前卫”。然而这些画面在经历了艺术场景和市场的变更交替后也透露着“局限”、“失语”和“沉默”。

 

这也是引发他想要开启艺术家驻留项目的一个原因,在当今不太乐观的当代艺术场景下,他希望现今的艺术家能够回看这些出自“无名画会”的作品,为今天的创作得到一些启发。

 

三代人的互相影响

 


“无名画会”成员 杜霞、李珊、杨雨澍、张达安、张伟(从左至右)

 

因杨雨澍、李珊、张伟等“无名画会”成员的加入,本次活动使三代艺术家能够齐聚一堂,述说当年的创作往事,分享那个时代、那些成员是如何持续影响自己的绘画状态和创作方式。画家李珊表示在“无名画会”创作时多是大家一起外出写生,因此绘画对她来说一直是一件简单、放松和好玩的事情,是去不同的地方见不同的人,看不同的风景,这些对她来说都是非常冷静的。“放松”的绘画状态对她来说是最重要的,不会去想用多么金贵的材料,也不会去想办展周期这些,这不是一个绘画创作者应该想的事情。

 

艺术家张伟也讲述了杨雨澍和赵文量两位老师不仅在绘画创作上,也在人生观上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和指导。有些对话可能是以闲聊的方式发生的,但都引发了张伟很多的思考。有些东西需要摆脱现实的局限。所有好的东西都不会局限于时代的位置和定义。有些创作可能不适合时代,但这个时代需要什么也很难把握。

 

最后,耄耋之年的杨雨澍先生为当天活动做下了总结。他回顾了从儿时对绘画的喜爱,到后来与赵文量的相遇及其对自己绘画的影响,还有他本人对那个时代和绘画创作的理解与看法。

 

¹ “无名画会”主要活动于1960年代初到70年代。60年代初,赵文量在北京结识了杨雨澍、石振宇、张达安等艺术家一起画画,这可以说是无名画会的开始。到70年代中期,一批较为年轻的艺术家加入 到无名画会中来。在较长的时间内,他们经常聚集于北京的八一湖公园、紫竹园公园、郊外的香山,更远至北戴河作画。他们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使用了与当时主流的革命现实主义绘画不同的艺术语言。

 

展览讯息

 

 

月之边缘,日出的两种速度
策展人:苗妙
展览时间:2022年3月26日—6月26日,每周六、日 14:00-16:00
地址:中间艺术基金会赵文量与杨雨澍艺术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杏石口路50号
需预约观展

 

观展预约须知

 

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开放时间为:
每周六、日 14:00-16:00
请在每周五14:00前预约本周末观展

请点击链接或扫二维码进行报名
https://jinshuju.net/f/EkUgG3

 

编辑:徐丹婧
排版:蒋永真

Date

4月 02 2022
Expired!

Time

pm2:00 - pm3:30

Location

北京中间美术馆
Scroll up Drag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