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的挫折与重建——以八十年代初陈映真的有关思考为线索

理想主义的挫折与重建——以八十年代初陈映真的有关思考为线索

2021年4月18日下午1点,中间美术馆将举行“巨浪与余音”展览系列工作坊活动,将邀请余旸、程凯、冷霜、李娜、莫艾、姜涛、贺照田共七位学者,以陈映真八十年代理想主义思考为参照线索,就“理想主义的挫折与重建”问题展开探讨。本次工作坊旨在与展览形成深层互文,反思理想主义在当代历史中的挫折,思考理想主义重建需要面对的挑战,以及如何与今天的社会现实与改造实践形成有效对话关系。本次活动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何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少鹏共同主持,欢迎到场参与。

 

主持人:何浩、宋少鹏

发言人:余旸、程凯、冷霜、李娜、莫艾、姜涛、贺照田

时间:2021年4月18日 (日)

下午 1:00 – 6:00 pm

地点:中间美术馆会议室

本次活动将在Bilibili上同步直播(请关注Bilibili账号:北京中间美术馆)

 

随着对诸多当代中国人生命、生活经验越来越认真、自觉地凝视、体察与分析,我们越来越确认理想主义问题不仅关乎对当代中国历史开展与演变过程的深层理解,还为认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生命状态提供着关键视角。理想主义曾经的辉煌与沉重挫折,给这段历史中人的精神、生命和中国当代社会打下深刻烙印,在今天,这些历史烙印依然以人们意识或无意识的方式存在于社会与人心。是以有关理想主义问题的思考不仅指向对我们所身处历史、社会、文化的更深理解,还包含有关今天、未来如何改善与发展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剧烈的变动中,有关理想主义重建的思考极具挑战性。我们该如何切实认识这种挑战,如何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重新思考理想主义的意涵与目标?在时代基本结构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能寻求身心、生活、社会空间的改善?如何以内在于历史和现实的认知、把握方式,确立不能被社会价值化约的人文价值,并为从人文角度出发审视、批判社会提供新的认知出发点、批判着力点?如何借鉴、反思此前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如何将大历史目标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工作状态与精神身心感受结合起来?社会改造的思考与实践探索如要更深入认识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生命状态与经验脉络,需要在认知环节具备哪些意识、方法自觉?这一过程同时要求怎样的主体意识、主体改造?

本次工作坊将会聚焦、思考与讨论以上问题,并基于当代艺术塑造情感、知觉、观念的角度,探索艺术与当代理想主义问题的复杂关联。“巨浪与余音”展旨在重新检视八十年代中早期累积的实践经验和思想资源如何被庞杂的现实所转化、吸收、稀释,甚至建构,形成各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这无疑为有关理想主义问题的讨论提供了宝贵的视野与感受、理解与参照。

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余旸、程凯、冷霜、李娜、莫艾、姜涛、贺照田七位学者,以陈映真八十年代理想主义思考为参照线索,就“理想主义的挫折与重建”问题展开探讨。

会议将采取现场和线上结合的形式,如需参与请提前邮件报名(342370013@qq.com,请告知您的姓名、身份、邮箱/微信号、参与线下/参与线上)

 

主持人:

何浩

何浩 1975年出生于重庆。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2005年至今,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理论室,副研究员。2006年9月-2007年6月,赴美国波士顿学院政治系访学。2011年之前主要关注美学和政治哲学问题,2011年开始则以主要精力关注中国现当代史和现当代文学的理解深化,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问题。

宋少鹏

宋少鹏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党史党建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近代女权思想史;近现代中国妇女史;中共妇女工作史。近期研究聚焦于集体化时期妇女的生产与再生产,从普通妇女的生命故事来探问中国妇女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以历史社会学为研究路径来探究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与现代性别体制、女性劳动主体之间的互相生成关系。

 

发言人:

                                                                                                                                      余旸

余旸 出生于河南信阳。199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201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现为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副教授,主要致力于社会思想史视野中的现当代诗歌研究,并以相当精力关注文革后中国大陆学术思想文化变迁。出版诗集《还乡》(2015),著有《“九十年代诗歌”的内在分歧——以功能建构为视角》(2016),并与贺照田等合著《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2018)。

640?wx_fmt=jpeg

程凯 

程凯 1974年生,北京人。曾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曾出版专著《革命的张力——“大革命”前后新文学知识分子、新青年的历史处境与思想探求(1924-193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近年研究集中于1940、50年代的革命文艺、社会主义文艺经验。发表论文包括:《“群众创造”的经验与问题——以“<穷人乐>方向”为案例》、《“理想人物”的历史生成与文学生成——“梁生宝”形象的再审视》、《“深入生活”的难题——以<徐光耀日记>为中心的考察》、《“再使风俗淳”——从李双双们出发的“集体化”再认识》等。

冷霜

冷霜 生于新疆库尔勒,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研究与批评,著有论文集《分叉的想象》(2016),编有《百年新诗选》(2015,合编)等。

莫艾

莫艾 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艺术史,近年关注1950年代社会主义美术、文艺的历史展开。专著《抵抗与自觉——中国现代美术早期发展脉络的历史考察》;论文《“要敢于从正面画过去”——追寻董希文新中国初期艺术表达的精神-历史机制》《读罗工柳<地道战>》《“要生活在时代里”——从<论《保卫延安》>追溯冯雪峰的人民理解》《在作品中看到人——试析李凖早期两篇小说创作》《对自己的话》(收入论文集《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2018)等。

李娜 

李娜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湾文学。近年来致力于战后台湾左翼文艺与运动研究。著有《舞鹤创作与台湾现代性的曲折》(2016),编辑整理《无悔:陈明忠回忆录》(2016)。近期发表《试析1950-60年代台湾青年的“虚无”,重新理解“现代主义与左翼”》、《历史中的“小”与“大”:<朝阳沟>如何回应青年思想改造问题》等。

姜涛

姜涛 1970年生,天津人,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专业,后转读文科,2002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新诗等,间或从事诗歌写作和当代诗歌批评,出版诗集《鸟经》、《洞中一日》,学术及批评专著《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公寓里的塔》《巴枯宁的手》《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等。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为1940年代战时新文学“重造”与当时社会状况、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关系。

贺照田 

贺照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兼任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并先后在台湾东海大学(2007)、清华大学(2008)、成功大学(2009)、日本东京大学(2013)、台湾交通大学(2018)等校客座任教。主要研究中国十八世纪中叶以降政治史、思想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著有论文集《当代中国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上海、台北,2006)、《当中国开始深入世界》(东京,2013)、《当社会主义遭遇危机》(台北,2016)、《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台北,2018,与朋友合著)、《当代中国的思想无意识》(首尔,2018)、《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是否必要?如何可能?》(台北,2019,与朋友合著)、《革命-后革命》(新竹,2020);主编的论文集有《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东亚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问题》、《作为人间事件的1949》、《作为人间事件的新民主主义》、《新人 土地 国家》、《新与旧 理与时 情与势》等二十余种。

Date

4月 18 2021
Expired!

Time

pm1:00 - pm6:0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up Drag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