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漫谈丨傅中望、李邦耀:造物与绘物

艺术家漫谈丨傅中望、李邦耀:造物与绘物

2021年3月28日,中间美术馆将进行“巨浪与余音”展览的系列艺术家漫谈活动。展览中的两位参展艺术家傅中望、李邦耀将以“造物与绘物”为题,与我们分享他们在八十年代的创作。讲座将由中间美术馆馆长、“巨浪与余音”展览策展人卢迎华、访问策展人刘语丝共同主持,欢迎到场参与。

傅中望于1956年生于湖北黄陂。1982年傅中望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种工艺系雕塑专业毕业后,他开始学习西方雕塑,并对抽象雕塑着迷。之后,他跟随’85新潮,吸取并尝试各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与表现形式。

’85美术新潮过后的两年(1987到1988年),文化艺术界工作者开始反思,对补课般追随西方现代主义中的前卫思想和形式产生质疑,并寻找自己的个性。一部分艺术家开始从外转向内,回到本土寻找个体。傅中望虽崇拜和模仿康斯坦丁·布朗库西、亨利·摩尔等西方雕塑家,但期待能逐渐摆脱偶像,建立自己的艺术语言。

1988年他在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建筑文化研讨会”并深受启发,开始从中国传统建筑切入,此后他进入为期十年的“榫卯结构系列”阶段。在他1990发表于《美术》第一期关于创作的陈述中,傅中望呼吁超越对榫卯结构的技术关注,强调其作为中国文化形态的物化体现,并赞美功能和审美的统一。他在榫卯的凹凸结构、社会关系、艺术家和材料的关系中建立映射,希望将中国传统带入当代。在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中,他的作品因打破传统雕塑形式受到青睐,即抛弃有人物的主题和“雕”与“塑”的手段,但他仍未避免传统文化风格化,符号化热潮的踪迹并未褪去。

李邦耀于1954年生于湖北武汉,1978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系。1986年底,李邦耀同其他十余名湖北美院的青年教师组成“部落·部落”群体。该群体意图“表现本我、正视本我、评价本我、高扬生命”,同时追求语义的至上与精纯。

“巨浪与余音”展中展出了李邦耀创作于1986年的《琅琊草与画架上的琅琊草与人》。题目中的两个“与”所连接的三者,并非是简单、同等地并置,它们处于多层级的动态关系中:“人”举着画笔显然是一位描绘者,“琅琊草”象征着大自然中天然的物,而“画架上的琅琊草”则是人对于自然客体的转录。李邦耀采用硬边造型的手法,显然借鉴诸多西方现代艺术流派的风格,尤其得益于立体主义先驱莱热。这幅“画中画”相互嵌合的语义结构,以及对“艺术家”身份的自我指涉,指向现代文明社会中法度及规训带来的对本我的压抑。

造物指傅中望主要的创作领域雕塑,制造一个物。绘物指李邦耀后来以波普风格画的日常之物。两人处理“物”的方式即植根于他们80年代的学习、创作实践经历。讲座将从今天回溯历史上他们创作早期的实践,并主要回应中国当代艺术早期的“物”之问题。

Date

4月 03 2021
Expired!

Time

pm2:00 - pm4:0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up Drag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