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美术馆与Archive Books将在abC书展上带来哪些研究成果?


中间美术馆将于7月9日到7月11日本周五到周日参加位于今日美术馆2号馆的2021abC北京书展。本次我们将继续与柏林独立出版机构Archive Books联合参展,下面为大家介绍我们展位上将会出现的研究成果!


《中国作为问题》第一辑

《中国作为问题》是由中间美术馆自2018年开启的一个演讲系列。在这一课题下,我们邀请中国学者谈中国或国际问题, 也邀请国际的学者谈在中国的议题,或是涉及中国的国际性议题。通过这些演讲邀请, 我们不断地从艺术学科内部出发去寻找其他学科的同道人,也有意识地从与其他学科的互动中来激发艺术学科自身的发展,并将不同的学科连接起来。

《中国作为问题》第一辑起意于新冠疫情肆虐之前,收录了中间美术馆组织的学术活动的部分内容,也包括在美术馆以外发生的思考和表述。这一辑强调讨论具体问题以及强调讨论问题时明确和甄别叙述者所立足的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语境的重要性,不将问题泛化而使讨论沦于空洞和没有具体的指向。

《中国作为问题》第二辑

中间美术馆的艺术和学术志趣中长期并存着多个议题,贯穿了中国20世纪下半叶以来艺术家与学者们对于当代社会的观察与理解。《中国作为问题》第二辑标记着一种反思性的、以具体的、平等的视野进入历史、和自我认知的尝试与自我期望。

《中国作为问题》第三辑

《中国作为问题》的第三辑可以被视为中间美术馆“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展览(2020年11月14日至2021年5月9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辑中,我们选编了八篇与1980年代的文艺创作思潮息息相关的文章。其中既有身处1980年代的创作者和理论家面对当时的艺术问题和现场而作的文章,也有自1990年代以来,评论家和历史学家分析和重新审视1980年代的创作思潮的理论文章。

《中国作为问题》第四辑

第四辑《中国作为问题》围绕中国艺术史和文学史写作中的观念与方法组织稿件。我们选编了十篇专论,分别由中国现当代艺术和文学史的研究学者撰写。其中既包括了中国学者的视角,也有来自澳大利亚、英国与德国的重要历史学家的相关论述。这些专论包括了对当代文学史中重要写作事件的重考,对学术表达的立场、方法及韵味的讨论,中国艺术史家对于现当代艺术中的研究方法、艺术史分期,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史中价值判断等问题的探索,外国学者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体会与认识,和在全球艺术视野中对中国艺术的定位,以及前沿的实践者以连续性视野重写中国当代艺术序列的尝试。

《中国作为问题》第一辑的英文版China as an Issue Vol.1

本书为中间美术馆与Archive Books合作出版《中国作为问题》第一辑的英文版。书中,我们可以把这些稿件看作是作者在自己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对话。尽管最开始这些谈话是针对中国听众的,但通过翻译过程和英文版的编辑工作,我们为进一步讨论和澄清提供了空间,插入了脚注,对某些概念和参考文献进行了扩展。我们的目的是挑战这样的想法——即这里提出的主题只与中国 “专家 “或 “汉学家 “有关。我们希望读者的思考能够超越文章概念本身所呈现的每个作者的叙述,同时考虑作者个人的出发点和文化定位。希望读者能采取多维度和灵活的视角进入这些对话。

《普遍与特殊:何为亚洲性?》
酒井直树 孙歌 著

本书记录了美国康奈尔大学酒井直树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孙歌教授于2018年1月28日下午在中间美术馆举行的以“普遍与特殊:何为亚洲性?”为题的两场讲座与对话。在这场意义深远的对话中,两位长期致力于研究与表述亚洲问题的学者,结合亚洲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展开对话,针对彼时的国际关系格局以及迅速推进中的亚洲一体化的现实,探讨今天该如何认识亚洲这个范畴。2019年,Archive Books再版了本书的中英文版本,也将一同亮相于本次书展。


《我在哪儿错过了你》
洪子诚 刘鼎 卢迎华 主编

《我在哪儿错过了你》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艺术家、策展人刘鼎与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共同主编,邀请了钱理群、翟永明、西川、孙郁、格非、娄烨、王璜生、丁乙、丘挺、徐坚等29位作家、诗人、学者、导演、艺术家,撰文评述自己曾经错过或差点错过,但对自己的思考与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文本”。作者们各自关注的话题、提出的问题、表现出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为不同领域的从业者共同分享,重新建立起曾经错过的交会点,重拾互相激发的美好时光。

《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
刘鼎 卢迎华 编著

本书是基于2017年初在中间美术馆进行的“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展编著而成的。不同于艺术史叙述中常见的断裂式叙述,即将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视为艺术的全新开端,该书主要以始于1972年、截至1982年之间的十年作为研究与讨论的时间段和一个历史想象的空间,综合再现多重文化现象,在广阔的政治背景下和具体的艺术事件中,生动呈现了不同阶层、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人物之间的互动、参与和矛盾。该书从艺术史的角度,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独特景观;同时对其他领域的当代史研究,也具有启发意义。

“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展导览册
刘鼎 卢迎华 主编

这本导览册借用了1970年代常见的图录设计,以册页的形式再现了“沙龙沙龙”展中的主题、展览结构、展览设计和每个单元的内容提要。

《自我批评讲义》
卢迎华 罗小茗 苏伟 编

2017年5月,中间美术馆主办“自我批评”展,展览呼吁自我批评成为文化历史进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和面向,一个现实行动的思想来源和基础,邀请各位艺术家、策展人、文化批评学者就我们这个议题一同展开思考与讨论。自我批评作为实践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培养和训练。在此理念下,本书选入五篇不同时代与国别的学者撰写的文章,为我们理解和思考这一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失调的和谐: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东亚艺术观察》
黄建宏 金宣廷 神谷幸江 卢迎华 著

2017年11月,中间美术馆主办“失调的和谐”展,以中国、韩国、日本、台湾地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艺术现场为切入点,通过具体的展览和艺术事件作为切片,探究这个时期的复杂肌理。在共享着全球冷战、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国际背景下,各自面临着内部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转向。这本小书展现了四位策展人对于各自语境中的历史脉络和艺术现场的洞察,也呈现了活跃于那个时期的多位艺术家和实践者的创作与思考。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
苏伟 杨天歌 冯兮 编著

这本出版物是中间美术馆2018年举办的研究性展览“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的同名画册。赵文量、杨雨澍均出生于新中国建国前,他们曾是1960年代松散的绘画团体“玉渊潭画派“和1970年代“无名画会”的核心人物。画册完整呈现了展厅三层的叙事、两位老先生的绘画作品、历史文献和多篇研究文章,对两位艺术家的个体创作、其创作与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史线索的微妙关联,做了详细的解读。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导览册

《厐壔:跃动的音符》
卢迎华 编著

自2017年1月以来,中间美术馆开启了重访中国现当代艺术历史现场的系列展览与活动。“跃动的音符:厐壔新作展”是该系列展的第三展。本画册结合了展览中对于作品的编排方式,参照厐先生各个阶段的创作重心,自成一体地呈现厐先生的作品与相关文献。该书由微设计协作体设计,两种封面都取材于厐先生在2018年的最新画作系列“色阶的变化”。

“厐壔:跃动的音符”展导览册

《纸本·设色:关怀与趣味》
杨天歌 编著

“纸本·设色:关怀与趣味”展览是“中间实践”的第四期展览。“纸本”和“设色”的双重性指向的是社会关怀和艺术趣味的选择,展览意图考量艺术之于社会的相对位置,即在今天的共生状态下,艺术如何发自本心地关注社会,同时冷静地耕耘于自身。《纸本·设色:关怀与趣味》一书按照展览主题分为楔子、志怪·历史、混乱·现实、审美·趣味等四个章节,汇集了参加本次展览众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有的以关注的议题为切入点,以独有的形式感和趣味性呈现;或是,以追求形式突破为主旨,并使其随着思考的纵深丰富起来。这些话语彼此穿插交织,亦再次申明了关怀与趣味互不割裂的主张。

《想象·主流价值》
戴锦华 苏伟 编著

《想象·主流价值》基于2018年11月开幕的同名展览编著而成。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与文化现实,对主流、主流价值的辨识、指认,尽管仍是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坐标,但人们对何谓主流、何种主流,甚至主流何为却始终难于达成共识。本画册完整呈现了展览的研究细节,再现了展览的叙述和研究,通过将当代艺术与电影、剧场、文学、网络文化等多种媒介并置在一起讨论,批判性地探讨各自与主流价值之间的共享空间和碰撞。

《快乐的人们…》
卢迎华 编著

本书为2019年展览“快乐的人们……“同名画册。该展览的题目来自现代诗人与文学评论家何其芳(1912-1977年)写于1940年的诗剧《快乐的人们》。展览题目中按出场次序罗列何其芳诗剧中的人物,意在将展览想象为一部逐渐展开叙述的诗剧,通过作品讲述一个个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在面对现实与历史时的所感、所思、所想和所为。该画册中收录了何其芳的这部诗剧、文化研究学者罗小茗为该展特别创作的长文《推理/世界说明书》,展览作品的大图,以及中间美术馆研究与展览部为每个作品所特别撰写的详细介绍。

《文慧:生活舞蹈》
卢迎华 主编

2019年,中间美术馆举办展览“伊冯娜 · 雷纳与文慧:舞蹈即存在”,呈现来自美国、中国的两位舞蹈艺术家伊冯娜·雷纳与文慧数十年的艺术历程。伊冯娜·雷纳与文慧的舞蹈、编舞和电影有意地将日常和个体的历史经验转化为创作,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变我们对于日常以及舞蹈的认知。同时,她们的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舞蹈、音乐 和电影创作等实验形式极大地拓展了边界的艺术领域。本书首度全面地梳理和呈现文慧的若干舞蹈剧场的相关文献,也记录了文慧创作初期的重要舞蹈和剧场作品,系统地整理了她的演出历史记录。

《忍不住转身》
黄文珑 刘语丝 钱梦妮 孙杲睿 张植蕙 编著

本书为2020年展览“忍不住转身”的同名画册。“忍不住转身”关注了较为年轻一代的艺术家通过创作转身回看过去、回看一段历史的这一动作,观察这种有意或无意的转向的潜能。全书由一大一小两册装订而成,不仅对展览内的作品进行了详细介绍,也力图还原展览现场的策展思路。


“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展导览册

2020年11月,中间美术馆举办大型研究展“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这本导览册再现了展览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和各个章节的主题介绍。

“巨浪与余音——后现代主义与全球80年代” 展导览册

2021年4月到2021年5月,中间美术馆在798画廊周举行“巨浪与余音——后现代主义与全球80年代”展,将“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展延展至全球1980年代的激进实践。该导览册呈现了展览的主旨、结构、逻辑,并对每件参展作品及其创作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更新自我:当代文化想象中的个体话语》
李静 著

本书由“细描自我经验”“共同体的形式及可能”“新文化机制与人的再生产”三个部分组成。作者经由细密的文本工作与理论探讨,尝试以一代人活生生的经验为中介,把握自我与时代的关联。


Community of Parting
Jane Jin Kaisen

Community of Parting is an extension and continuation of Jane Jin Kaisen artistic practice. Kaisen brings past and present, the eternal and the temporal into play through layered, performative and multi-voiced feminist works that explore topics such as memory, war, migration, and borders in a field where individual experiences and collective stories intersect.
《分离的社群》
简·金·凯森

《分离的社群》是简·金·凯森艺术实践的延伸及延续。凯森通过富有层次,鲜活,多视角的女性主义作品,在个人经历和集体故事的交接地带探索记忆、战争、移民和边界等主题的女性主义作品,让过去与当下,永恒与转瞬即逝共同鸣奏。这本专著通过装置作品和电影剧照以及大量的研究材料和档案文件,展示了2010年至2020年间实现的部分艺术作品,是迄今为止对这位艺术家作品最全面的介绍。

Electric Brine
Esther Leslie, Barbara Orland, Sophie Lewis, Lisa Robertson, Dionne Brand, Hannah Landecker, Jannifer Teets, Margarida Mendes

Electric Brine is a volume of poetry and critical essays by women voices from diverse fields such as literature, geography, media studies, history of life sciences, sociology, and poetics of science and fiction. Conceived as an anthology and a register, it serves as a testimony to the initiative’s long-standing work of creative adaptation and ecological inquiry through a quest to situate a vision of material politics through the lens of six punctuated pieces on flow and fluids.
《电盐水》
埃丝特·莱斯里、芭芭拉·奥兰德、苏菲·刘易斯、丽莎·罗伯逊、狄昂·布兰德、汉娜·兰德克、珍妮弗·蒂茨、玛格丽达·门德斯

《电盐水》是一卷诗歌和批评文章,作者是来自不同领域,如文学、地理、媒体研究、生命科学史、社会学、科学和小说的诗学的女性。作为一本文集和一本记录,它通过六个关于流动和流体的代表性作品,将物质政治的愿景置于其中,是对该组织长期以来创造性的适应力和生态调查工作的证明。这本书中的文学和科学幻想讲述了生命具象化的彼此连接,语言的物质性质量,以及通过阅读、写作和见证引发政治想象的能力。


How Does the World Breath Now? Film as Witness, Archive, and Political Tool
SAVVY Contemporary:
The Laboratory of Form-Ideas Books

Out of frustration and exasperation with the state of the world in 1960, Indonesian poet Willibrordus Surendra Broto Rendra asked himself: “How does the world breathe now?”
The film series conceived of by SAVVY Contemporary, which ran from September 2016 through March 2018, was a response to our own dismay at the continued injustices that the world faces. With this publication we hope to offer readers another mode of thinking about films, and to pick up on some loose threads or unfinished conversations of the film series.
《当今世界是如何呼吸的?电影作为见证、档案和政治的工具》
SAVVY艺术空间

出于对1960年世界状况的沮丧和愤慨,印度尼西亚诗人威利布拉德·苏伦德拉·布罗托·伦德拉自问:“当今世界是如何呼吸的?”

由柏林著名艺术空间SAVVY构思,并于2016年9月到2018年3月播放的系列电影回应了我们对于世界上持续不公正现象的失望。我们希望通过这本出版物,为读者提供另一种思考电影的方式,并拾起电影系列中一些松散的线索或未完成的对话。


I Will Draw a Map of What You Never See
SAVVY Contemporary:
The Laboratory of Form-Ideas Books

A gathering of the echoes, memories and findings after three years of research, performances, exhibitions and conversations within That, Around Which The Universe Revolves. On Rhythmanalysis of Memory, Times, Bodies in Space. With chapters in Lagos, Düsseldorf, Harare, Hamburg and Berlin, the SAVVY Contemporary project and publication bring together visual artists, urbanists, writers, photographers, performers, poets, and theorists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relations of space and time, memory,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hrough and beyond Henri Lefebvre’s concept of Rhythmanalysis.
《我将画一张你所未见之物的地图》SAVVY艺术空间

这本书汇集了关于艺术项目“宇宙围绕着它旋转:关于记忆、时间、空间中身体的节奏分析”中三年以来的研究、表演、展览和讨论所形成的反响、回忆和发现。这个SAVVY 艺术空间的项目和出版物囊括了在拉各斯、杜塞尔多夫、哈拉雷、汉堡和柏林的各个篇章,将视觉艺术家、城市规划家、作家、摄影师、表演者、诗人和理论家带到一起,通过并超越亨利·勒菲弗尔的 “节奏分析 “概念,研究空间与时间、记忆、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In a While or Two We Will Find the Tone: Essays and Proposals, Curatorial Concepts, and Critiques
Bonaventure Soh Bejeng Ndikung

This collection of writings from Bonaventure Soh Bejeng Ndikung presents, for the first time in one volume, essays and proposals edited anew. Ndikung’s expanded curatorial practice delineates the space of exhibition making as a space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of experimentation. By proximity, these texts echo each other, resonate with each other, interfere with each other, and present perspectives on the political, poetic, and philosophical potentials of exhibition making, beyond the tight corset of the discipline itself.
《一刻或两刻后我们将找准调子:文章和提案,策展概念和批判》
博纳文图拉·索·贝金·恩迪孔

这本博纳文图拉·索·贝金·恩迪孔的著作集首次将作者新编后的文章和提案放入一卷。恩迪孔扩张性的策展实践将展览制作的空间划定为批判性思考和实验的空间。通过文本间的彼此毗邻,这些文本相互呼应,相互共鸣,相互干扰,并提出了超越了学科本身限制的关于展览制作的政治、诗意和哲学潜力的观点。


1970-2018 Interviews with Med Hondo
A Cinema on the Run
Edited by Marie-Helene Gutberlet and Brigitta Kuster

1970—2018 Interviews with Med Hondo, the first volume in a three-part publication, brings together seventeen interviews conducted with Med Hondo over a period of almost half a century, most of the interview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French wer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o read Med Hondo opens us up to many perspectives: to his work and its time-historical contexts, to his interests and obsessions, to his standpoint with regard to the intertwining of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This publication aims to draw attention to Med Hondo’s cinema and legacy.
《1970-2018年麦德·杭多访谈录-奔跑中的电影》
由玛丽·海伦·古特贝雷和布里吉塔·库斯特编辑

《1970-2018年麦德·杭多访谈录》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汇集了在近半个世纪内对梅麦德·杭多进行的17次采访,其中大部分采访最初以法语发表,后来被翻译成英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阅读《麦德·杭多》:他的作品及其历史背景,他的兴趣和痴迷,他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织的立场。本出版物旨在引起人们对麦德·杭多的电影和遗产的关注。


Japanese Expanded Cinema and Intermedia: Critical Texts of the 1960s
Edited by Go Hirasawa, Ann Adachi·Tasch, Julian Ross

Intermedia and Expanded Cinema, both as critical approach and artistic practice, left an indelible mark in a period of Japanese art history that is broadly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its most dynamic moments in the wake of its postwar reemergence.Through this publication, our hope is that Japanese debates on intermedia can contribute to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and that works of Japanese Expanded cinema can be preserved, reenacted and analyzed with these discussions in mind.
《日本的扩展性电影和跨媒艺术:1960年代的批判性文本》
由平沢刚、 安·阿达奇·塔斯奇、罗斯·朱利安编辑

作为批评方法和艺术实践,跨媒介(Intermedia)和扩展性电影(Expanded Cinema)在日本艺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甚至这一时期被广泛认为是日本艺术史在战后重新崛起后最具活力的时刻之一。编者希望日本关于跨媒介(Intermedia)的辩论能够对国际话语作出贡献,并且日本的扩展性电影(Expanded Cinema)作品能够在这些讨论中得到保存、重演和分析。


My Name is Language
Nicoline van Harskamp

The publication My Name Is Language (2020) explores the key tenets of artist Nicoline van Harskamp’s research and practice, such as the contemporary use and modification of languages, a treatment of names as spoken language rather than spelled identity markers, and the practice of self-naming. In the fictive worlds represented in this book, society is not centralized, not oversized, and self-naming is brought forward as a form of self-empowerment and resistance.
《我的名字是语言》
妮可琳·范·哈斯坎普

《我的名字是语言 》(2020年)的出版探讨了艺术家妮可琳·范·哈斯坎普的研究和实践的主要原则,如语言的当代使用和修改,将名字作为口语而不是被拼写的身份标记,以及自我命名的实践。在本书所描写的虚构世界中,没有集中的社会结构,也没有过大的社会体积,自我命名则被作为一种自我赋权和抵抗的形式提出。


On the Run
Jean-Pierre Bekolo, Madeleine Bernstorff, Kudzanai Chiurai, Ute Fendler, Abrie Fourie, June Givanni, Med Hondo, Boujemaa Kareche, Astrid Kusser Ferreira, Seloua Luste Boulbina, Shaheen Merali, Pascale Obolo, Aboulaye Souleye, Francoise Verges, Ibrahima Wane

A pioneer of African cinema and author of an uncompromising, strong and diverse oeuvre, we have come to know and appreciate Med Hondo over the decades. On the Run, Perspectives on the Cinema of Med Hondo, second in a series of three. This publication examines Hondo’s work, which is often focused on the production of history and its practice from an African perspectiv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temporality of the narratives in his work.
《奔跑中》
吉恩·皮埃尔·贝科洛、玛德琳·伯恩斯托尔夫、库扎内·丘莱、乌特·芬德勒、阿布里·福利、琼·吉瓦尼、麦德·杭多、布杰马·卡雷什、阿斯特里德·库塞尔·费雷拉、塞卢阿·卢斯特·布尔比纳、沙欣·梅拉里、帕斯卡莱·奥博洛、阿布拉耶·苏莱耶、弗朗索瓦兹·维吉斯、易卜拉希马·瓦内

作为非洲电影的先驱,以及一个不妥协的、强大和多样化作品的作者,几十年来,我们开始认识并欣赏麦德·杭多。《奔跑中,关于麦德·杭多电影的观点》是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二本,主要是向麦德·杭多的电影致敬的文章。这本出版物研究了杭多侧重于历史的生产、及在非洲视角下展开实践的艺术作品,并将他作品中叙事的时间性纳入考虑。


Stronger than Bone
Edited by Defne Ayas, Natasha Ginwala, Jill Winder

Stronger than Bone draws upon the embodied strength, intuitive desires, and collective wisdom of feminists and non-binary protagonists to foreground the manifold dimensions of feminist politics and commitments. This book reveals strands of inquiry into a range of subjects including: embodiment and techno feminism; sexual freedom and sexual violence; and andmatriarchal resistance building and shamanic practices.
《强于骨》
由德夫內·阿亞斯、娜塔莎·金瓦拉、吉尔·温德编辑

《强于骨》运用女权主义者具体的力量、直观的渴望、集体性智慧和非二元性的抗争者来突出女权主义政治和承诺的多种层面。本书对一系列主题进行探究,包括:肉身化和技术女权主义;性自由和性暴力;母系抵抗建设和萨满教实践;自我优化的性别层面;数字身份和游戏文化;国家暴力和种族不公正的创伤如何传给后代;以及更新和重写历史的艺术策略。


The Delusions of Care
Bonaventure Soh Bejeng Ndikung

The Delusions of Care is a culmination of three long essays that ruminate on notions of care in our contemporary and historically. What can we consider as care and who gives care for what reasons?The book does not only point out the pitfalls of a corrupted notion of care, but tries to offer paths for rehabilitation, restoration, restitution through a non-selfish spirit of care.
《关怀的错觉》
博纳文图拉·索·贝金·恩迪孔

《关怀的错觉》是三篇对我们当代和历史上关怀概念进行了反思的长文。它关注的是资本主义机构和各种至上主义者对关怀的占有。我们应该把什么看作是关怀,而谁又出于什么原因提供关怀? 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陷于大流行病的囊中时,这些问题变得与事实更加相关。该书不仅指出了腐败的关怀概念的陷阱,而且试图通过非自私的关怀精神寻找提供康复、恢复、复原的路径。


Transition to Nowhere: Art in History After 1989
Boris Buden

Today, after Post-Communism has ended in chaos and confusion, we are entitled to ask: was it a condition, or a transition; a rise or a decline; progression, regression or simply a time-lag? Has it ever shaped its own form of social being, or was it just another interregnum of history, full of morbid symptoms we cannot get rid of?
Most of the essays in this book search for answers to questions in works of art.
《转向无名之地:1989年后历史中的艺术》
鮑里斯·布登

今天,在后共产主义在混乱中结束后,我们有资格提问:它是一种状况,还是一种过渡;是崛起,还是衰落;是进步,是倒退,还是仅仅是一种时间差?它是否曾经塑造了自己的社会存在形式,一种独特的经济生产模式,一种自己的政治,一种文化?还是它只是历史的另一个间歇期,充满了我们无法摆脱的病态症状?本书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在艺术作品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What is Asianness?
Naoki Sakai
Sun Ge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book,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What is Asianness?, is not a trivial matter. It contains a small segment from the recent thinking of professor Naoki Sakai and professor Sun Ge. Together they elaborate on the transcendental perspectives that the notion of Asia could provide in terms of entering regional histories, and of re-examining the issues left out in the assumed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普遍与特殊:何为亚洲性?》
酒井直树、孙歌

《普遍与特殊:何为亚洲性?》这本不容小觑的出版物包含了酒井直树教授与孙歌教授近期思想实践的一个小切片。他们共同阐述了亚洲的概念在研究我们的区域历史时可以提供的先验性视角,以及重新审视被广泛接受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中遗漏的一些问题。


《普遍与特殊:何为亚洲性?》
酒井直树、孙歌

《普遍与特殊:何为亚洲性?》这本不容小觑的出版物包含了酒井直树教授与孙歌教授近期思想实践的一个小切片。他们共同阐述了亚洲的概念在研究我们的区域历史时可以提供的先验性视角,以及重新审视被广泛接受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中遗漏的一些问题。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What is Asianness?
Naoki Sakai
Sun Ge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book,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What is Asianness?, is not a trivial matter. It contains a small segment from the recent thinking of professor Naoki Sakai and professor Sun Ge. Together they elaborate on the transcendental perspectives that the notion of Asia could provide in terms of entering regional histories, and of re-examining the issues left out in the assumed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Ultrasanity, on Madness, Sanitation, Anti-Psychiatry, and Resistance
SAVVY Contemporary:
The Laboratory of Form-Ideas Books

This publication unfolds as a collection of words, works, and images that informed, incited, and embodied SAVVY Contemporary’s project Ultrasanity. On Madness, Sanitation, Antipsychiatry, and Resistance, an exhibition and research project on the elasticity of sanity. It doesn’t materialise simply as a catalogue of the exhibition but as a book retracing the trajectory of a research, as an occasion to extend SAVVY’s curatorial proposition into a further choral perspective.
《过度理性:论疯狂、卫生、反精神病学和抵抗》
SAVVY艺术空间

这本出版物作为一卷文字、作品及图像的合集,包含和记录了在SAVVY 艺术空间的关于理性的弹性的展览和研究项目“过度理性:论疯狂、卫生、反精神病学和抵抗”的内容。它并不是简单的一篇展览的目录,而是一本追溯研究轨迹的书,一个得以将SAVVY的策展主张进一步扩展的机会。


Untranslatable Terms of Cultural Practices
A Shared Vocabulary
Edition Solitude

The publication brings together 22 contributions by author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Akademie Schloss Solitude.
Untranslatable proposes a new vocabulary of terms that remain untranslated in their original language. These are words that convey cultural practices, attitudes and value systems and are explained from their respective language and word canon. Terms are presented that broaden perspectives, facilitate new perspectives, and thus enrich collective thinking as a global community.
《无法翻译的文化实践术语,一份共享词汇表》
Edition Solitude

该出版物汇集了来自“独寂城堡学院”的国际性网络的22篇稿件。

《无法翻译的文化实践术语 》提出了一个新的词汇表,而这些词汇在其原始语言中仍未被翻译。这些词汇传达了文化习俗、态度和价值体系,并从其各自的语言和词汇典籍中得到释义。所提出的术语可以拓宽视野和促进新的视角的形成,从而丰富全球社区的集体思维。


We Have Delivered Ourselves from the Tonal — of, Towards, On, for Julius Eastman
SAVVY Contemporary:
The Laboratory of Form-Ideas Books

We Have Delivered Ourselves from the Tonal — Of, Towards, On, For Julius Eastman i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librettos, lyrics, memories, photos, personal anecdotes by musicians, visual artists, researchers and archivers that pays homage to the work and life of African-American composer, musician, performer, activist Julius Eastman.
《我们已经把自己从音调中解放出来了——与、向、于、对朱利叶斯·伊士曼》
SAVVY艺术空间

《我们已经把自己从音调中解放出来了——与、向、于、对朱利叶斯·伊士曼》是一本由音乐家、视觉艺术家、研究人员和档案管理员撰写的论文、歌词、回忆、照片及个人轶事的合集。这本合集向非洲裔美国作曲家、音乐家、表演者、活动家朱利叶斯·伊士曼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了致敬。


Whose Land Have I Lit on Now? Contemplations on the Notions of Hospitality
SAVVY Contemporary:
The Laboratory of Form-Ideas Books

Much is happening today that calls for a reflection on hospitality in Germany, in Europe, and in the world at large. Taking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Derrida’s notion of “hostipitality” – that is the presence of hostility in all hospitality and hosting–this anthology brings together original contributions from artists, scholars, activists, poets, curators, and musicians who reflect on different experi- ences and notions of hospitality.
《我现在点燃了谁的土地?关于招待概念的思考》
SAVVY艺术空间

今天,在德国、欧洲和整个世界发生了许多需要我们反思的待客之道。这本文集以德里达的 “敌意”概念–即所有的招待和接待中都存在敌意–为出发点,汇集了艺术家、学者、活跃份子、诗人、策展人和音乐家的原创文章,讲述了他们对不同的经历中招待的概念进行的反思。


Why Call it Labor?
Nikki Columbus, Basma Alsharif, Lara Khaldi, Mai Abu ElDahab, Mirene Arsanios, Mary Jirmanus Saba

Why Call It Labor? comprises four essays and one conversation with contemporary artists and curators discussing their experience of becoming mothers as professionals in the arts, its reality and effects.
《为什么称其为劳动?》
尼基·哥伦布、巴斯马·阿尔沙里夫、拉拉·卡尔迪、阿布·达哈尔、米雷纳·阿萨尼奥、玛莉·吉玛努斯·萨巴

《为什么称其为劳动?》中包含了四篇文章和一次与当代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对话,对话中讨论了他们作为艺术专业人员成为母亲的经历及其现实和影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up Drag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