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启动于1978年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文化热”在1980年代初、中期持续升温。这种热度积累至1985、1986年这两年,艺术界出现了一个创作活跃,话语碰撞激荡的短暂时期。期间,各地青年创作者的活动尤为令人瞩目,他们在创作上突破各种禁锢,勇于探索,同时组建团体,举办展览,发表艺术主张,形成了一个全国联动的“新潮美术”现象。1986年初夏,张蔷出席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邀集的全国美术理论座谈会。会议期间,张蔷与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索菲先生讨论美术青年的创作活动,分享他“朦朦胧胧的构想”,即觉得应有一本书记述美术界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索菲当即对此选题产生兴趣,请张蔷拉出提纲,两周后就通知张蔷,该选题已被纳入出版计划。
张蔷随即开始着手搜集资料的写作准备工作。为此,他绘制了两个表格,一个是《绘画群体情况表》,一个是《绘画群体成员情况表》,发信给曾被《中国美术报》报导过的群体或个人。他主要联络的是艺术家群体中的某一位负责人,请他复印表格并分发给群体中的诸位。艺术家们填写完表格后,再分别或由群体代表收集后寄回给张蔷。现有的档案留存了这批资料中的大部分内容,也有部分内容已不知去向。在现有的文献中,我们发现张蔷在当年的9月到11月之间陆续收集到19份群体填写的表格与149份个人填写的表格。在寄回表格的信封中,有的艺术家们另附上手写的信与作品图,补充说明表格中未能充分表达的内容,特别是自己对艺术的所思所想。
基于这些文献,以及与其中一些青年艺术家的对谈,张蔷在1987年前五个月里“艰难地写下这几万字”的书稿。1988年6月,这本以《绘画新潮》为名的书由江苏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上篇以记述这一时期的艺术现象为重点,下篇是张蔷对于这些艺术现象进行的思考,书后附录了100张作品的图片。这本不到150页的书展现了张蔷通过一手材料和敏锐观察,对仍在进行中的当代艺术流向的贴切把握。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关于80年代的追溯与论述是当代学界一个持续的话题。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对于80年代的理解过于依赖彼时直接的参与者对于新潮美术的价值建构,而没有将这些记述历史化。后来的追述往往有后设的因素,如对“85新潮”,或者基于对现代主义、先锋性质疑、批判的理念,或者基于成功者的视角,而对材料有明显的选择、或强调不同侧面的阐释,多带有成功者为自己做历史定位的明显意识,形成了具有遮蔽性但颇有影响力的历史视野。事隔37年,在征得张蔷先生应允之下,我们首次将这批珍贵的文献展出。这些带有“原始性”资料,还原“事物的原本状态”,让人看到当时观念和实践的丰富、复杂性和有限性,也能比较真实看到当时面对的主要问题和意向,这些探索针对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和它具有的冲击的活力。同时,我们也希望分享张蔷先生的艺术史方法和态度。他的观念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开展艺术史研究是一盏明灯,借用张先生自己的话,“艺术历史应是艺术家艺术现实的真实显现。艺术‘理论的思考只应该是基于先前的艺术创作的事后反省。’”
群组地域分布图(鼠标悬停于信封之上即可查看)
相关艺术家
张蔷,1940年生,江苏海门人。他于1960年9月考进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1965年夏季毕业后留校任本系助教。“文革”初期,他经历了混乱的串联及下乡改造。“文革”结束后,张蔷积极反思既有、守旧的理论模型,致力于推动艺术研究理论的革新。1981年,张蔷提议并联合黄远林、徐书城共同创办了学术季刊《美术史论》。四年后,他发起并与刘骁纯、杨庚新、张祖英和刘惠民等四人自费出资,创办了1949年以来第一份专业美术报纸《中国美术报》并任社长。1990年代初,张蔷移居加拿大,居茆簃,望星空。始以慧山笔名写作,已出版《生之梦》、《遊之梦》、《觉之梦》等三册小说及文论,畅言他数十年人生阅历和感悟,求真诚信于心,公义勇气为上。至今仍笔耕不缀。
展览信息
展览日期
2023年2月24日-4月15日
开放时间
周三至周五11:00-18:00
周六至周日10:00-18:00
最后入场时间 17:30
展出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杏石口路50号,北京中间美术馆
门票
价格:20元/位
学生、教师须凭本人有效证件购票可享受半价
年满16岁及以下的青少年免票(须有至少一名持票成人陪同)
60岁(含60岁)以上参观者,凭相关证件或证明免票
语言
中文,英语
无障碍设施
本场馆1层提供无障碍入场通道,如有需要请提前电话预约。联系电话:(010)62730230
本次展览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