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巡展 | 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当代艺术实践侧影

广州巡展 | 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当代艺术实践侧影

2020.8.30-9.24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2、3号厅

展览总监:王璜生、胡斌

策展人:刘鼎、卢迎华

展览设计:刘鼎

展览执行:何小特、刘蕾、侯俞伊

编辑、翻译、校对:黄文珑、刘语丝、梁玉衡

平面设计:陈华辉

展览制作:房永法

典藏组:梁小延、梁小红、梁欣、梁健华、林朝阳

展览组:谢伟航、温萍萍、张耀忠

公教组:薛燕、黄玉雅

行政组:蔡灿、杜倩盈

展览海报设计鸣谢:顾磊

展览设计鸣谢:戴璞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间美术馆

支持单位:北京中间艺术基金会、北京市中治律师事务所

“沙龙沙龙:1972 - 1982 年以北京为视角的当代艺术实践侧影”是从”艺术的问题到立场的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系列研究”的第三部分展览。该系列研究由艺术家刘鼎与批评家卢迎华共同发起,通过持续进行的展览和写作来辨析与反思中国有关“当代艺术”的历史叙述与建构,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视角,重新正视和评估其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组织的理念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在文化上的价值取向,并持续作为今天艺术创作和艺术论述的一个主要基础而存在。

在 ” 沙龙沙龙”展中,我们主要以林彪事件发生后的 1972 年为起点,截止至 1982 年中央批转《第五次全国“两案”审理工作座谈会纪要》之间的十年作为研究与讨论的时间段和一个历史想象的空间。我们不仅仅视这个时间段为一个政治历史意义上的过渡,也是将其作为一个相对整一的艺术时期来对待。我们通过思考这个时期美术现象的具体相貌和多层次的实践,来考量在政治剧变时期艺术创作者的心态和已有艺术历史叙述的尺度问题。

在展览中,我们以在北京发生的艺术现象作为主要视角,考察当时活跃在艺坛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创作与实践。我们选取在 70 年代后期出现的几个艺术团体和少数个体美术家的实践进行研究与呈现,分别是北京油画研究会(及《新春画展》)、无名画会、同代人画会、星星画会、星期五沙龙与四月影会。参与这些团体的艺术家和个体分别是在解放前受过训练的艺术家,在建国后、文革前受过训练的艺术家,“文革”前后出现的业余画家,以及“文革”后期和“文革”结束后毕业并开始实践的年轻艺术家和艺术青年。此次展览中呈现了部分相关艺术家创作于1972年至1982年前后的作品,同时以文献勾勒出这些作品以及他们的艺术实践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借此来思考在“文革”中后期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段中,创作者和创作如何尽可能地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进行“内部放逐”,在艺术与政治的紧张关系中摸索、界定、摆动或调整个人的立足点。其中,我们将着重讨论 20 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主义经验在新中国的框架内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缠绕、和解与偏移。

将中国艺术的当代化进程回溯至 1949 年前后,将艺术的进程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置在一起来讨论,从一体化的视角对其加以研究是颇具现实意义的。新中国以来的艺术实践至今已形成一种非常复杂的充满内部矛盾的结构。继续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端与建国以来的美术传统简单地表述为断裂,以及相对于文革结束以前的艺术而言将其表述为处于“转折”时期的艺术显然都不足以解释过去三十年来艺术中的许多动作与取向。政治/艺术、正统/异端、压制/驯服、独立/依附等二元的叙述模式在特定的情境中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却远远不足以描述现实和历史现场中的多面、复杂和流动的状态。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构形成一种基本描述和意识,是一种“革命”叙事情节的惰性蔓延,把在时空中长久磨合的各种因素人为地排除了。这种以“前卫”作为当代艺术的正当性基点的历史叙述作为艺术实践者们工作的动力早已显示出其局限性和狭隘性。

在研究中我们将考察文革后复出的艺术官员与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家在体制中推动艺术转向的各种动作,以及这些动作在社会中所引起的反响和呼应。同时呈现非体制内艺术实践者自下而上的自主实践,使艺术成为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力量的共同起点。我们尝试以一体化的视角来观看艺术的基本格局、推动动力和演化过程。通过对偶然的、异质性的因素的重视和引入,来思考在国家变革这个大的框架中艺术与政治互动的多重轨迹。

在这个展览中,我们借助细节与资料,通过具体案例的讨论将当代艺术中已被抽象的经验重新语境化,凸现历史的现场感,呈现被概括、遗漏或遮蔽的情景,包括具体的思绪、情感和氛围等因素。通过对于逸出公共历史叙述的,未被赋予合法性而被忽略、遮蔽的“异质”部分的发掘,目的并不是为了建构相反、对立的历史,在大部分情况下,不过是为了呈现差异和复杂,从而质疑主流叙述的构造方向,以求从原有的叙述中发现隐蔽的缝隙,作为思考的新起点。

距此展于 2017 年 1 月在北京中间美术馆举行之际,三年半的时间已经过去,幸得王璜生馆长与胡斌副馆长之邀,我们得以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南方的艺术界同仁、学者、学子和观众分享和交流我们的研究所得。为此,我们不仅根据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空间对原展览内容进行了局部的删减和调整,也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同仁的帮助下,加入了一小部分广东艺术家在同一时期的创作与文献,借此我们得以一窥这一时期全国性的艺术变革如何以北京为震中之一辐射蔓延至不同的区域。尽管在北京首展时,我们已明确应将 1949 年以来新中国的艺术进程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历史形成的一部分来描述,但广州巡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检视自我的契机,也借此机会将原展览题目中的“现代美术”改为“当代艺术”,以更鲜明地表达我们的历史感受与观点,供大家批评与讨论。

“沙龙沙龙”展开幕当天也将举办以“展览的意图与方法”为题的学术研讨会。此研讨会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蔡萌先生与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女士共同策划,邀请展览实践者回到实践的开端与实践本身,分享各自在策展这个思想和艺术实践历程中的出发点和将想法转化为实践的认知路径,直面这一历程中彼此面对的困境与焦虑,以及展开讨论各自处理问题的意图与方法。

鲍昆(1953-)、曹达立(1934-)、陈晓南(1908-1993)、池小宁(1955-2007)、狄源沧(1926-2003)、冯国东(曾用名冯国栋,1948-2005)、冯玉琪(1930 -2012)、胡博(1935-2012)、黄锐(1952-)、黄新波(1916-1980)、康万华(1944-)、雷淑娟(1955-)、雷振华(1951-)、李汉仪(1932-2019)、李化吉(1931-)、李珊(1957-)、李晓斌(1955-)、李秀实(1933-)、廖慧兰(1938-)、林风眠(1900-1991)、林岗(1925-)、林延(1961-)、凌飞(1953-)、刘焕章(1930-)、刘其敏(1929 -2010)、刘仁毅(1938-)、刘盛夫(1923-2011)、刘香成(1951-)、马可鲁(1954-)、穆雷·勒纳(Murray Lerner,1927-)、潘行健(1940-)、厐壔(1934-)、秦玉芬(1954-)、任曙林(1954-)、王克平(1949-)、王苗(1951-)、王肇民(1908 -2003)、韦海(1952-)、闻丹青(1954-)、吴大羽(1903-1988)、闫振铎(1940-)、杨尧(1941-)、杨雨澍(1944-)、叶浅予(1907-1995)、尹国良(1931-)、袁加(1963-)、袁运甫(1933-2017)、张伟(1952-)、赵兽(1912-2003)、赵文量(1937-2019)、郑爽(1936-)、郑子燕(1951-)、钟蔚帆(1959-)、周迈由(1936-)、祝大年(1916-1995)、朱金石(1954-)、朱乃正(1935-2013)

展览复现     |     媒体报道

展览现场

Scroll up Drag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