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聚焦|骆伯年:业余摄影创作者的自觉意识

《黄昏后》,1930年代,18.8×25.8厘米

 

参展艺术家分享

 

今天分享的“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展参展艺术家骆伯年,是20世纪30至40年代活跃于上海一带的民国摄影师。他的作品受到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与西方画意摄影的影响,但不被任何创作技法和观念所束缚,自由游走在不同的风格之间,探索摄影作为视觉艺术的多种可能性。

 

《劳作者》,1930年代,24×21厘米

 

题目不详,1930年代,20×29厘米

 

题目不详,1930年代,20×29厘米

 

题目不详,1930年代,20×29厘米

 

《春色》,1930年代,13.8×19.5厘米

 

题目不详,1930年代,18.7×18.5厘米

 

骆伯年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户县衙官吏家庭,21岁开始在浙江和上海的银行工作,业余时间发展了摄影的爱好,并定期向《中华摄影杂志》《飞鹰》《柯达杂志》和《现象》等杂志期刊投稿。骆伯年身上凝聚着那一时期摄影师们共有的求知和探索精神。他拍摄的静物和风景作品不但借鉴了早期画意派风格,还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视觉语言,大胆地尝试拼贴手法进行创作,体现了艺术家在摄影实践中的一种自觉。

 

题目不详,1930年代,15×15厘米

 

题目不详,1930年代,28.3×19.7厘米

 

题目不详,1930年代,5.3×7.2厘米

 

艺术家介绍

 

骆伯年

 

1911年出生于浙江杭州;

1932年起分别在浙江与上海从事银行工作,业余接触摄影,拍摄风景与静物作品发表于《中华摄影杂志》《飞鹰》《现象》《美术生活》杂志,与郁达夫、曹熙宇等文化界人士多有交往;

1938年因工作至香港,拍摄多组风景、建筑及人像;

1941年至1946年因战争辗转多地后返回上海,妥善保存珍贵摄影作品;

1951年后返杭州工作,停止摄影创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up Drag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