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原理”开幕主题演讲:中国现代早期思想中的“未来”

中间美术馆新展“希望的原理”将于2021年10月16日隆重开幕。这是一个思考、想象、召唤和争得“未来”的展览,通过展示来自中国与国际艺术家、文化创作者们的实践,我们将未来作为一个充满潜能的空间,召唤能动的个体,以展望未来的勇气和热忱面对当下。然而,当下想象未来的线索也往往承继自过去对未来的构想。中间美术馆荣幸地邀请到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中文系王晓明教授为“希望的原理”做开幕主题演讲:中国现代早期思想中的“未来”。本次主题演讲由展览总策划,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女士与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系主任罗小茗老师主持。对未来的讨论是一个需要持续推进的、将来自艺术、文学、历史、社会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观察研究囊括进来的思想活动。在“希望的原理”展览期间,我们也将陆续举办多场艺术家讲座和学术活动,深化我们对“未来”这一议题的思考。我们期待各位的参与和持续关注。

 

“希望的原理”开幕主题演讲:中国现代早期思想中的“未来”

时间

2021.10.16 14:30-16:00

主讲人

王晓明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中文系)

主持人

卢迎华(中间美术馆)、罗小茗(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

 

在这样一个除了不确定性以外,其他什么都很难确定的时代,又置身于中国这样一个持续变动、需要不断探路的社会,检讨和焕发我们对未来的想象与思考,就变得格外重要,也格外迫切。

检讨需要可靠的参照物,焕发更有赖于已有的精神资源的启发。中国现代早期(1840至1940年代)数代文化人/知识分子对于“未来”的思想和描述,无疑是今天看来极为重要的精神资源。

本次讲座将在——当然是极为粗略的——概述这一时期中国思想家/变革者想象和思考“未来”的大致脉络之后,再就其中若干关键的问题作简略的介绍,以迎候听者的深入讨论。

 

主讲人

王晓明,1955年生于上海。现为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中文系教授,兼该校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主任。近年中文著作单行本有《横站》(台北,2013)、《近视与远望》(上海,2014)和《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修订版,北京,2021)等。目前主要从事当代文化分析和中国现代早期思想研究。

 

主持人

卢迎华,艺术史家、策展人,现任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她于2020年获墨尔本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她曾于2012至2015年间出任深圳OCAT艺术总监及首席策展人。2012年担任第九届光州双年展联合策展人、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联合策展人,2013年获得泰特美术馆研究中心亚太计划的首个特邀研究学者奖金,是2017年美国艺术史研究机构协会(ARIAH)首届“东亚学者奖”的四位获奖者之一,并于2018年任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菲律宾国家馆的评委会成员之一。2013年至今,她与艺术家刘鼎进行题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的研究,对叙述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角和方法论进行重新评估。

卢迎华曾担任全球艺术界多个重要奖项的评委:包括2012年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2012年基辅平丘克艺术中心的未来世代艺术奖,201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菲律宾国家馆评委,2019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与Rolex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2020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艺术季发现奖与2021年Hyundai Blue Prize青年策展奖等。2019年至今,她一直担任东京当代艺术奖评委。

罗小茗,文化研究学者,就职于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访问学者。2012年9月—2017年9月间,为“我们的城市”双月市民论坛的核心组织者;2015年,出版《末日船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分析》,为中国国内第一部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全面分析中国当下文化状况、因而引发年轻读者广泛兴趣的专著;为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探索与争鸣》杂志联合出版《今日都市青年的“居家生活”》(2016)的主撰人,该研究以“居家生活”为核心概念透视当代都市青年的日常生活;2017年-2020年,担任《热风学术(网刊)》主编;2019年编辑出版《反戈一击:亚际文化研究读本》,该读本为中国国内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以亚洲文化研究为主题的读本,为中国大陆的文化和社会分析确立全新的亚洲视野创造了文献条件。2015年起,研究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着重考察由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引发的科幻文学的想象与局限。

编辑:周博雅

排版:闵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up Drag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