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abC艺术书展 2F-A57

AP Project将参与第七届abC艺术书展,届时将带去中间美术馆多本研究成果(👇下滑至文末)并带来最新研究成果《笔记——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

📚展位:
2F-A57

🕚书展开放时间:
7月28日 14:00 – 18:00
7月29-31日 11:00 – 18:00

📍地点:
北京劝业场文化艺术中心(西河沿街北门)

“笔记——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展览研究成果发布会将在第七届abC艺术书展举办!

本周六(7.30)13:30-14:00
📍劝业场文化艺术中心(西河沿街北门)4F

张艺川
电影导演、策展人和出版人,现工作生活于北京,AP Project发起人之一

管陶然
中间美术馆研究与策展部副主管

中间美术馆 ✖️ AP Project
将在abC艺术书展带来:



《中国作为问题》第二辑

中间美术馆的艺术和学术志趣中长期并存着多个议题,贯穿了中国20世纪下半叶以来艺术家与学者们对于当代社会的观察与理解。《中国作为问题》第二辑标记着一种反思性的,以具体的、平等的视野进入历史和自我认知的尝试与自我期望。



《中国作为问题》第三辑

《中国作为问题》的第三辑可以被视为中间美术馆“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展览(2020年11月14日至2021年5月9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辑中,我们选编了八篇与1980年代的文艺创作思潮息息相关的文章。其中既有身处1980年代的创作者和理论家面对当时的艺术问题和现场而作的文章,也有自1990年代以来,评论家和历史学家分析和重新审视1980年代的创作思潮的理论文章。



《中国作为问题》第四辑

第四辑《中国作为问题》围绕中国艺术史和文学史写作中的观念与方法组织稿件。我们选编了十篇专论,分别由中国现当代艺术和文学史的研究学者撰写。其中既包括了中国学者的视角,也有来自澳大利亚、英国与德国的重要历史学家的相关论述。这些专论包括了对当代文学史中重要写作事件的重考,对学术表达的立场、方法及韵味的讨论,中国艺术史家对于现当代艺术中的研究方法、艺术史分期,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史中价值判断等问题的探索,外国学者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体会与认识,和在全球艺术视野中对中国艺术的定位,以及前沿的实践者以连续性视野重写中国当代艺术序列的尝试。



《普遍与特殊:何为亚洲性?》

本书记录了美国康奈尔大学酒井直树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孙歌教授于2018年1月28日下午在中间美术馆举行的以“普遍与特殊:何为亚洲性?”为题的两场讲座与对话。在这场意义深远的对话中,两位长期致力于研究与表述亚洲问题的学者,结合亚洲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展开对话,针对彼时的国际关系格局以及迅速推进中的亚洲一体化的现实,探讨今天该如何认识亚洲这个范畴。2019年,Archive Books再版了本书的中英文版本,也将一同亮相于本次书展。



《快乐的人们……》

本书为2019年展览“快乐的人们……“同名画册。该展览的题目来自现代诗人与文学评论家何其芳(1912年-1977年)写于1940年的诗剧《快乐的人们》。展览题目中按出场次序罗列何其芳诗剧中的人物,意在将展览想象为一部逐渐展开叙述的诗剧,通过作品讲述一个个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在面对现实与历史时的所感、所思、所想和所为。该画册中收录了何其芳的这部诗剧、文化研究学者罗小茗为该展特别创作的长文《推理-世界/说明书》,展览作品的大图,以及中间美术馆研究与展览部为每个作品所特别撰写的详细介绍。




《想象·主流价值》

《想象·主流价值》基于2018年11月开幕的同名展览编著而成。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与文化现实,对主流、主流价值的辨识、指认,尽管仍是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坐标,但人们对何谓主流、何种主流,甚至主流何为却始终难于达成共识。本画册完整呈现了展览的研究细节,再现了展览的叙述和研究,通过将当代艺术与电影、剧场、文学、网络文化等多种媒介并置在一起讨论,批判性地探讨各自与主流价值之间的共享空间和碰撞。




“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展导览册

2020年11月,中间美术馆举办大型研究展“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这本导览册再现了展览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和各个章节的主题介绍。



“巨浪与余音——后现代主义与全球80年代” 展导览册

2021年4月到2021年5月,中间美术馆在798画廊周举行“巨浪与余音——后现代主义与全球80年代”展,将“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展延展至全球1980年代的激进实践。该导览册呈现了展览的主旨、结构、逻辑,并对每件参展作品及其创作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

本书是基于2017年初在中间美术馆进行的“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展编著而成。不同于艺术史叙述中常见的断裂式叙述,即将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视为艺术的全新开端,该书主要以始于1972年、截至1982年之间的十年作为研究与讨论的时间段和一个历史想象的空间,综合再现多重文化现象,在广阔的政治背景下和具体的艺术事件中,生动呈现了不同阶层、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人物之间的互动、参与和矛盾。该书从艺术史的角度,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独特景观;同时对其他领域的当代史研究,也具有启发意义。



《文慧:生活舞蹈》

2019年,中间美术馆举办展览“伊冯娜 · 雷纳与文慧:舞蹈即存在”,呈现来自美国、中国的两位舞蹈艺术家伊冯 娜 · 雷纳与文慧数十年的艺术历程。伊冯娜 · 雷纳与文慧的舞蹈、编舞和电影有意地将日常和个体的历史经验转化为创作,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变我们对于日常以及舞蹈的认知。同时,她们的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舞蹈、音乐和电影创作等实验形式极大地拓展了边界的艺术领域。本书首度全面地梳理和呈现文慧的若干舞蹈剧场的相关文献,也记录了文慧创作初期的重要舞蹈和剧场作品,系统地整理了她的演出历史记录。



《希望的原理》

《希望的原理》是中间美术馆于2021年10月16日开幕的同名展览“希望的原理”的画册,其中包含了由中间美术馆馆长、展览总策划卢迎华撰写的前言,总策划与策展团队成员的六篇策展文章,以及展览平面图、参展作品介绍、艺术家列表、延伸阅读等。在画册前言中,总策划卢迎华回顾了展览的缘起——期望借由对未来讨论中的视角与方法帮助我们超越当下的思想困境。六篇策展文章则记录了总策划卢迎华、罗小茗与策展团队的成员黄文珑及朱思宇、梁丑娃及周博雅、印帅、张理耕在策展过程中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切入当下对未来的想象、分析与考量的。《希望的原理》画册希望能以写作和创作背景的展开来进一步激发观众对未来多层次的思考,抵抗资本对畅想未来的剥夺并培养出自身创造未来的能动性。画册中同时附有由罗小茗老师撰写导言的延伸阅读推荐,我们将展览视为一场面对未来持续进行的学习之旅,延伸阅读从劳动、时间观、未来语言等方面为开拓不确定的未来提供了后续线索。



“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展导览册

2022年3月,中间美术馆展出了艺术家王友身事业中期的一次回顾型展览,“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导览册因此聚焦于艺术家王友身跨越30多年的30多组艺术创作。导览册内包含中间美术馆两层不同的策展思路——“从去意义到无意义”和“从图像处理到图像消失”。从不同脉络分别叙述了王友身的创作在这一时期当代艺术史中的位置。



《月之边缘,日出的两种速度》

2022年3月,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举办“月之边缘,日出的两种速度”展览,由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周翊主持,艺术家苗妙策展。该展近距离地重新发现和探索“无名画会”的两位重要艺术家——赵文量与杨雨澍先生的创作,旨在连接不同代际的艺术家,并希望他们能够互相启发。这本画册包含了此次展览的部分作品图片和两位主持、策展人的前言,并以报纸的插页设计重现了策展人苗妙翻开画作的动情瞬间。

编辑:蒋永真
摄影:蒋永真、易若扬、张骏泽
设计:俞昊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up Drag View